banner
科普文章
【健康讲堂】昼夜颠倒 拨乱的生物钟别忘了纠正回来
出处:安宁医院 2020-04-13
浏览量:7804

生活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睡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种睡眠障碍的表现形式是白天昏昏欲睡,但到了晚上,该睡觉的时候却又睡不着,老百姓俗称“睡颠倒了”。这里以经常卧床的老人、阿尔茨海默病及帕金森病等疾病患者,也有倒班工作性质的年轻人群为主。这是睡眠障碍的一种——昼夜节律睡眠障碍。

那这个“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究竟是咋回事儿呢?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获得了能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功能,其中就有与自然昼夜交替大致同步的生理活动周期性变化而形成的外因性“昼夜节律功能”和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发生生命现象的变化而形成的内因性“生物钟的调控功能”。对人的觉醒和睡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昼夜节律系统发生改变、或者个体的躯体环境、社交或工作时间表与内源性昼夜节律(生物钟)之间出现错位、或者患者对昼夜变化的光线刺激反应能力改变,这个睡眠障碍就发生了。

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就是当患者想睡、需要睡时却睡不着,但在不应该睡的时间和场合却出现睡眠或嗜睡,相应地又在不应该醒来的时候醒来,因此,患者常主诉夜间失眠或睡眠过多。而昼夜节律睡眠障碍又分表现为睡眠时相延迟型、睡眠时相提前型、倒班工作型、不规则型和非24小时型等五种类型。下面说说最常见的睡眠时相延迟型、睡眠时相提前型、倒班工作型睡眠障碍。

1、睡眠时相延迟型:睡眠时相延迟性是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患者的主睡眠时间段出现后移(通常超过2小时),是一种延迟的睡眠起始和觉醒时间的模式,且不能在期望的或常规可接受的较早时间入睡和觉醒。患者有明显的入睡困难,但一旦入睡,其睡眠的质和量及睡眠结构均无明显异常。主要表现是不能按照社会环境的要求就寝和起床,入睡晚和起床晚是其主要临床特征。

睡眠时相延迟型的治疗:(1)时间疗法:该疗法是一种行为疗法,按照人的生物节律天然后移倾向(大于24小时),把上床时间系统的延迟,每天递延上床时间3小时,从而使一天的睡眠-觉醒周期达到27小时,直到延迟到所希望的上床时间不再继续延迟,然后尽量让患者每天都维持在这个上床时间。在实施治疗时,患者要尽量克服打瞌睡,也应避免环境中有关自然时间的各种提示。因此,时间疗法最好住院实施。时间疗法可能是目前治疗睡眠时相延迟型最有效的方法。(2)光疗:亮光对人的生物节律时相是有影响的,清晨使用亮光,傍晚避免亮光可产生睡眠时相提前,可能对患者有一定疗效。(3)口服褪黑素治疗:人脑内的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对昼夜节律和生物钟能产生重要影响,而其分泌的节律性也主要受到光线的调节。故褪黑素的使用,可以使睡眠时相显著提前,可在就寝时间前1-3h服用褪黑素1-3mg。

2、睡眠时相提前型:睡眠时相提前型患者特征性的表现为睡眠-觉醒时间早于期望的或常规的时间数小时,持续性的早睡和早醒。以中、老年人为多发。表现傍晚不能保持清醒、或凌晨早醒、或两者皆有。与其他睡眠持续障碍不同,患者是经过正常长度的良好睡眠后才出现早醒。典型的患者在晚6-8点即入睡,在凌晨1-3点之间就醒来。无论如何努力仍不能改变。这一类型较为危险,如患者傍晚驾车出现瞌睡甚至睡着,社交活动常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睡眠时相提前型的治疗:(1)时间疗法:与治疗睡眠时相延迟型正好相反,将每天入睡时间连续提前3小时,直至与自己意愿上床时间相一致。但特殊需要注意的是,该疗法实施起来较为困难。(2)光疗:有报道应用傍晚光疗,每天4小时,连续7天,可使睡眠时相推迟6小时。

3、倒班工作型:本病指与倒班工作时间表(非常规的工作时间)有关的在主要睡眠周期中失眠或(和)在主要觉醒周期中过度有睡意(包括不经意的睡眠)。患者有规律性(非加班)在正常的早上8点至下午6点日间窗口之外的工作史(特别是在晚上),持续工作时过度困倦,在家时睡眠明显紊乱。当患者换为日间工作时间表时,症状消失。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如果这种情况持续,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本病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引起,而是由生物节律变化、睡眠障碍及社会和家庭问题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节律因素是倒班应对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患者的主要睡眠期通常出现于早晨(6-8点),不能保持正常的睡眠时间长度,睡眠减少可达1-4h,主观上也感到睡眠不满意,易激惹。患者不尽在工作时间时警觉性下降,工作和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产生安全隐患。也可能有物质依赖、抑郁和躯体疾病的风险。倒班工作可影响到患者履行配偶和父母职责,也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社交隔离。

倒班工作型的治疗:至今对倒班工作也没有一个万能的药物,也没有一个“最好的倒班系统”。首先要加强倒班的健康咨询和教育。同时褪黑素也可对本病有较好疗效。

【本期专家】

贾凯 沈阳市安宁医院 七疗区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沈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副主任医师职称,现任七疗区(医养结合二病房)科主任。从事临床工作30年,曾在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沈阳医学院附属二院进修学习。主攻方向: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睡眠障碍及精神障碍等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发表国家级和省级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