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学习园地
致敬榜样·讲述身边抗疫故事⑦:我在急救现场
出处:安宁医院 2021-11-10
浏览量:7773

地球赤道直径为12756公里

地球赤道周长为40076公里

疫情开始以来,到2020年2月末,沈阳急救中心急救车累计行驶里程约为143590公里

相当于地球赤道直径的11.3倍

可以绕地球三周半

累计转运相关病例3361人次

其中确诊病例138例(含省内其他城市确诊37例)

无症状感染者43例

调派急救人员8740次(127346班次

我是沈阳急救中心的孙琪,2020年1月21日我正式参加工作,成为了一名急救新兵。1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辽宁省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剑未佩妥,出门已是江湖。当时23岁的我,怎么也没想到迎来了这样一场艰难的战“疫”。在急救现场,我见过大雨滂沱过后燃起的绿色希望,我见过烈日灼心,还有风雪肆虐中的刚强脊梁。

成为一名急救护士的一年间我共计出诊1500余次,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急救现场,是2021年1月的一次出诊,当时也是沈阳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我和关柏爽医生遇到一名出生仅八天的小患者,孩子体重8斤,胆汁反流,病情复杂。才八天大的小婴儿啊,她如何能抵挡这凶猛的病毒!我们一定要顺利安全地完成转运,给孩子进行“全副武装”。关柏爽医生细致地给孩子打好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包裹,把她轻轻地抱入怀中,细心地观察着孩子的小脸儿。我们两个人每隔十几分钟就轮换抱一会孩子,她的一哭一笑都在牵动着我们的心。

看到孩子安详的样子,又惊又怕的孩子父亲情绪也逐渐平稳。交接完成后,孩子父亲含着泪再三对我们表示谢意。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自豪,我对孩子父亲说,有我在,请您放心!随后我们立刻做好物品准备,时刻准备着奔赴下一个急救现场!

我是沈阳急救中心的张义龙。我已经工作10年了,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急救老兵。在我看来,急救现场是一个蕴含着人间百态而又可以瞬间温暖人心的地方,是一个奇迹不断发生又归于平寂的地方。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疫情发生以来,我坚决要求到抗击疫情一线工作,不忘急救人的初心!在急救现场,我经历了守护在重症患者旁,听监护仪日夜滴答作响,我经历了抢救窒息患儿时那一秒一厘的漫长。

作为急救人,平时我每年平均出诊1500—1800次,疫情期间,我个人出诊160例。虽为老兵,但那次急救现场仍然让我分外动容。那是2020年2月4日,朝阳市的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需要转运至沈阳治疗,我勇担重任,完成了这次转运。

这位朝阳的病人是一名有着200斤体重的患者,因为疫情初起,朝阳的医院相对经验不足,没有更多的可求助人员,于是我穿着防护服充当起担架员,和急救人员一起将患者抬到了急救车上。那段路程并不短,我们的护目镜里全是水雾,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挪动。寒冷的冬日,我们所有急救人员的防护服里都已经湿透,可大家的心里却是温暖的。

面对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患者的妻子和女儿只能隔着医院的大门玻璃看着我们转运病人。她们拍着玻璃,止不住地哭喊。安顿好患者后,我走下救护车,冲着玻璃里哭喊的母女拍了拍胸脯,竖起了大拇指,我希望她们安心,有我在,一定能把病人安全转运回沈阳!

与张义龙一样,许多急救人都将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上,把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落实在行动里。高晓宇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沈阳急救中心和平分中心站长,一名拥有近2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疫情来临的第一时间,她向中心党委递交了请战书,凭实际能力和坚定信念成为一名疫情转运队的成员。疫情发生以来,高晓宇站长和她的伙伴转运了不计其数的新冠确诊以及疫情相关患者,每一次摘下护目镜和口罩时,都能看见脸上深深的印痕,双手也被橡胶手套勒的青紫麻木。无论何时,她从未放弃肩负担当一个急救人的责任和使命。她说:“作为党员,我必须冲锋在前!作为站长,我必须带领我的战士们冲向急救现场,打赢这场仗!”

与时间赛跑,和死神对抗。他们竭心尽力,为生命保驾护航。942名沈阳急救人,在急救现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